钟南山的三颗心
《能量人物》专栏·第001篇
文 | 马畅
第 4608 篇深度好文:6166 字 | 15 分钟阅读
编者按:
在一个人的故事中,发掘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2020年2月29日起,笔记侠开启《能量人物》专栏,记录激昂人心的人物,交织出产业互联网的时代精神面貌。
2月23日清晨,央视总台记者采访到了赴华帮助抗击疫情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利普金教授谈到,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当看到中国人民争分夺秒地工作,尤其是医生、护士等医院工作人员都在奋力抗击疫情时,自己颇为感动。
一、
“做人做事,得讲实话”
2月23日清晨,央视总台记者采访到了赴华帮助抗击疫情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利普金教授谈到,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当看到中国人民争分夺秒地工作,尤其是医生、护士等医院工作人员都在奋力抗击疫情时,自己颇为感动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钟南山9岁时,顽皮淘气,曾因乱花父母给的伙食费买零食吃,而被父亲教训。
二、
“我不用舆论作为出名的舞台”
对于演员来说,有镜头和聚光灯的地方,就是舞台;而对于医生来说,有手术刀和无影灯的地方,才是舞台。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做事专心,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素质。钟南山的专心,是他对敬畏之心的延伸,他的专注,更像是坚守一种气节。
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也是位远近闻名的医生,钟惟德曾说过:“在众多医生中,父亲对我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我懂事以后,就总是看到父亲一心扑到工作上。那时候,我看到父亲最开心的事,就是病人来到家里对他表示感谢,因为病好了。那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只有一句非常真诚的感谢,父亲他就非常开心。”
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疑是一种专心,说着容易,做到很难。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却没有因此好高骛远,而是以一种专注实干的务实心态,从小做起、从头做起。这也来自于父亲对他的影响。
1936年秋,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钟世藩是当时的儿科名医,重点研究方向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母亲廖月琴毕业于高级护理专业,后来成为了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战机轰炸南京,钟家也在这次空袭中沦为废墟,当时正在襁褓中的钟南山,险些夭折。
国难当头,钟世藩带着家人,随着自己就职的医院西迁,先至长沙,后迁贵阳,随后便担任贵阳中央医院院长。
钟世藩本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博士,但他一直刻苦钻研医学,战争动荡时期,他仍坚持学习。在1944年8月,43岁的钟世藩获得洛克菲勒奖学金,赴辛辛那提医学院儿科研究院学习。
父亲对学习的执着、对学术的严谨、对医学的认真,都给幼年时的钟南山带来极大的熏陶。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十六年后,钟南山顺利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正值十年动乱时期,70多岁高龄的钟世藩却拖着病体在家中写着书稿。钟世藩编写的这份书稿,是他一生从事儿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那时,钟世藩正遭受着不公正地批斗,他被扣上“反对学术权威”的帽子,失去了医生工作,被指派到儿科洗奶瓶。钟世藩读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医生,这下子,他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因为他突然就被这样强行剥夺了理想。
在这种苦难岁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沉沦,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沉默,但是有人却选择了发出最后的微光。钟世藩前思后想,既然自己不能出诊,也不能搞科研,那么自己能做的,就只有写下一本书,记录自己的医术经验。
钟南山反而经常劝父亲不要再如此辛苦,因为钟世藩的眼睛有复视,看东西重影,所以写字时间一长,就必须用手捂住一只眼睛继续写,才能看清。并且,写书稿还需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看到父亲有时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钟南山很是心疼。
一次,钟南山又劝父亲注意身体,先把书稿放一放。钟世藩立刻问道:“你是让我坐在这里等死吗?”钟南山听完大为惊愕。
父亲钟世藩告诉他:
“现在在中国大陆,高水平的医疗仪器、影像等等,广大的基层人民是很难使用到的,所以能不能通过对症状的诊断,用普通的检查,让大多数的儿科疾病得到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这是我写书的初衷。”
1979年,钟世藩的书稿终于完成,共四十多万字,起名为《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儿科鉴别诊断学术著作,因为内容浅显易懂,极受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的喜爱。
钟南山看到父亲的书,替父亲感到高兴。他回忆起父亲当初写稿时,曾让自己帮忙看一看书的序言写得如何。钟南山想起,自己曾对父亲说:“爸,我觉得序里,最好加上一些政治口号以及语录,最好是毛主席的,更能适应现在的形势。”
钟世藩想都没想就反驳他:“这是一本医学书,没必要加入政治口号。”
父亲著书,教会了钟南山很多道理。
钟南山于1979年到英国进修,跟随导师接触到了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专业学习,之后便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治疗。
然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治疗药物非常昂贵,而且一旦发现就已是晚期,所以钟南山工作后,一直和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寻找解决方法,这一研究就是十几年。
直到2012年,他们才找到了早期干预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也发现了两种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的老药。
起初,钟南山和自己的团队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这项研究,很可能没有结果。但是,最终他们却做成了。这样的结果可能无关乎奇迹或是感动上天,只是他们一旦认真起来,就只想着研究成功还有可能性,因此便忘记了失败。
钟南山发现的这两种老药,能使疾病的急性发病率降低24.5%,效果比得上国外的进口药,但是价钱却只有进口药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这对广大的基层病患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
钟南山希望在全国推广这些既便宜又有效的药物,但是一名进口药的药商却坐不住了,三番五次拜访钟南山,劝他不要推广。
钟南山知道,一旦药物在全国普及,那些昂贵的进口药自然没有了市场,于是他毅然回绝道:“我们经过实验,证实了我们的药物和你们的产品疗效是一样的,我是医生,每个病人的健康才是我要考虑的。”
药商不肯死心地说:“现在全国的医院效益都不好,医药收入,对医院来说很重要,钟医生,您得适应现如今的形势!这样,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没想到,一听见“适应形势”几个字,钟南山勃然大怒,拳头狠狠地锤向桌子。药商果然懂得“适应形势”,顿时不敢再说下去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把药物卖得贵一点,医院就能多赚一点钱。面对同样的疗效,但是价格却天壤之别的两种药物,钟南山坚持选择了对病人更有利的那一种。
他的眼睛只看得见自己热爱的医学,只看得见自己身边的病患,却看不见蝇营狗苟的勾当。钟南山表现出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同的精神面貌。
他不利己,只利病人,他不精致,更准确地说,他非常粗糙、耿直,因为他不顺从、不圆滑、不粉饰。但是,也只有这样的钟南山,才能在非典时期喊出:“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因为他知道,不能把自己的努力和知识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做事不能走神,更不能走偏。正是这样的钟南山,在今天的疫情之下,也喊出了真相、喊出了真实数字、喊出了真实结果。
很多同辈医师评价钟南山,“像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然而,在非典过去十年后的2013年,曾有人质疑钟南山的言论。
那一年,雾霾像一片乌云,笼罩着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环境问题忧心忡忡。此时,钟南山倡议室内禁烟,并表示“雾霾比非典可怕得多,任何人都跑不掉”,希望以此来推动大家重视环境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人挥舞着笔杆,攻击钟南山的学术观点,给他贴上了“哗众取宠”的标签,不过今时今日,谁是谁非已经一目了然。对于当时的恶意诋毁,钟南山却没有太放在心上,他说:
“问心无愧,最重要的感受就是问心无愧。我讲的东西我自己负责任,我不会乱讲,也不会哗众取宠,我绝大多数的发言都是有根据的,是做了很好的调研,才讲出来的观点。”
三、
“治病,也要治心”
钟南山曾对自己“南山班”的学生说:“我们的重点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