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南山的三颗心

马畅 笔记侠 2020-09-12

《能量人物》专栏·第001篇

 | 马畅

第  4608  篇深度好文:6166 字 | 15 分钟阅读


编者按:


在一个人的故事中,发掘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2020年2月29日起,笔记侠开启《能量人物》专栏,记录激昂人心的人物,交织出产业互联网的时代精神面貌。


2月23日清晨,央视总台记者采访到了赴华帮助抗击疫情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利普金教授谈到,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当看到中国人民争分夺秒地工作,尤其是医生、护士等医院工作人员都在奋力抗击疫情时,自己颇为感动。


利普金教授不禁提起一个人:“我与包括钟南山教授在内的许多中国专家进行了交流。钟南山教授和我从2003年起就是朋友了,我们在非典期间见过面,这次又见面了。尽管他已经不年轻了,但他仍然工作非常努力。

疫情发生这段时间,很多人都盼着听到钟南山院士说话,因为他们觉得,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听到钟南山的声音就觉得踏实。有不少网友表示:钟南山院士,现在是老百姓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说的是普通医生治疗疾病,好医生医治人的本身,而大德之医治理的是国家之疾。

2月27日,钟南山说,中国增加病例已经少于国外增加的病例,韩国、伊朗、意大利,他们增加非常快,可能中国做法对他们有一些启发。“我应邀这周末为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中国经验,这是人类的病,不是中国的病。

人们心目中的钟南山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德之医。但是,钟南山院士常说:“我是一个胸肺科大夫”。

一、

“做人做事,得讲实话”


2月23日清晨,央视总台记者采访到了赴华帮助抗击疫情的美国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利普金教授谈到,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当看到中国人民争分夺秒地工作,尤其是医生、护士等医院工作人员都在奋力抗击疫情时,自己颇为感动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钟南山9岁时,顽皮淘气,曾因乱花父母给的伙食费买零食吃,而被父亲教训。


父亲钟世藩当时也是一位名医,平时寡言少语。他没有批评钟南山,只是严厉地问他:“南山,你想一想,你这么做还是不是诚实?

这句话,对钟南山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如今84岁的钟南山仍对这件事念念不忘:

“父亲那句话,比打我令我感受更深。我有一个很强的感觉,就是做人做事得讲实话,像这样欺骗父母的行为,是很难被容忍的。所以从那以后,我比较注意这个问题。”


他敬畏自己的父母,也敬畏诚实带给人的安全感,慢慢地,他开始敬畏自己的学业、敬畏医生这份职业、敬畏每一条生命......

在万人恐慌的非典时期,钟南山展现出一种“敢医敢言”的精神,也是出于他的敬畏之心。他用三个“不知道”——不知道传染源,不知道传播途径,不知道医治方法——告诫大家仍要做好充分地防护,不能掉以轻心。

2020年1月25日,新型冠状病毒刚刚引起人们的注意,钟南山便在凤凰卫视的专访中说道:“已经对疫情做了最坏打算,湖北武汉病患数量没有任何隐瞒,是多少就是多少。”

他沉稳平和的一字一句,让无数国人都选择了毫无怀疑的相信。直至今日,从没有人怀疑他在疫情方面欺瞒什么。或许,正是他修炼出的诚实可靠的气场,感染了大家。他的诚实、真实、实事求是,已经习惯成自然,成为了他人格的一部分。

这种诚实、真实、实事求是,来源于敬畏之心,因“敬”而“诚”。如果钟南山没有对道德、对世界、对生命的敬畏,就必定做不到对他人的诚实正直。他从被父亲责问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敬畏之心的修炼。

敢医敢言,看似是无畏一切,其实不是。越是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越是勇敢、越是大无畏。敬畏之心,敬畏的是正念;大无畏,无畏的是世俗的诬蔑与恐吓。

不管是非典时期,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期间,钟南山都没有选择编造虚幻的泡影,让大家饮鸩止渴,以求安心。因为这种安心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钟南山选择了用真相,让百姓更科学地、更及时地保护好自己。

一个敬畏任何生命的人,自然不忍心欺骗他人,自然会爱护他人。敬畏之心,不仅是医生最需要修炼的,所有人都需要修炼。


二、

“我不用舆论作为出名的舞台”


对于演员来说,有镜头和聚光灯的地方,就是舞台;而对于医生来说,有手术刀和无影灯的地方,才是舞台。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做事专心,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素质。钟南山的专心,是他对敬畏之心的延伸,他的专注,更像是坚守一种气节。


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也是位远近闻名的医生,钟惟德曾说过:“在众多医生中,父亲对我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我懂事以后,就总是看到父亲一心扑到工作上。那时候,我看到父亲最开心的事,就是病人来到家里对他表示感谢,因为病好了。那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只有一句非常真诚的感谢,父亲他就非常开心。


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疑是一种专心,说着容易,做到很难。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却没有因此好高骛远,而是以一种专注实干的务实心态,从小做起、从头做起。这也来自于父亲对他的影响。


1936年秋,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钟世藩是当时的儿科名医,重点研究方向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母亲廖月琴毕业于高级护理专业,后来成为了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战机轰炸南京,钟家也在这次空袭中沦为废墟,当时正在襁褓中的钟南山,险些夭折。


国难当头,钟世藩带着家人,随着自己就职的医院西迁,先至长沙,后迁贵阳,随后便担任贵阳中央医院院长。

 

钟世藩本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博士,但他一直刻苦钻研医学,战争动荡时期,他仍坚持学习。在1944年8月,43岁的钟世藩获得洛克菲勒奖学金,赴辛辛那提医学院儿科研究院学习。


父亲对学习的执着、对学术的严谨、对医学的认真,都给幼年时的钟南山带来极大的熏陶。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十六年后,钟南山顺利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正值十年动乱时期,70多岁高龄的钟世藩却拖着病体在家中写着书稿。钟世藩编写的这份书稿,是他一生从事儿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那时,钟世藩正遭受着不公正地批斗,他被扣上“反对学术权威”的帽子,失去了医生工作,被指派到儿科洗奶瓶。钟世藩读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医生,这下子,他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因为他突然就被这样强行剥夺了理想。


在这种苦难岁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沉沦,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了沉默,但是有人却选择了发出最后的微光。钟世藩前思后想,既然自己不能出诊,也不能搞科研,那么自己能做的,就只有写下一本书,记录自己的医术经验。


钟南山反而经常劝父亲不要再如此辛苦,因为钟世藩的眼睛有复视,看东西重影,所以写字时间一长,就必须用手捂住一只眼睛继续写,才能看清。并且,写书稿还需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看到父亲有时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钟南山很是心疼。


一次,钟南山又劝父亲注意身体,先把书稿放一放。钟世藩立刻问道:“你是让我坐在这里等死吗?钟南山听完大为惊愕。


父亲钟世藩告诉他:


“现在在中国大陆,高水平的医疗仪器、影像等等,广大的基层人民是很难使用到的,所以能不能通过对症状的诊断,用普通的检查,让大多数的儿科疾病得到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这是我写书的初衷。”


1979年,钟世藩的书稿终于完成,共四十多万字,起名为《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儿科鉴别诊断学术著作,因为内容浅显易懂,极受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的喜爱。


钟南山看到父亲的书,替父亲感到高兴。他回忆起父亲当初写稿时,曾让自己帮忙看一看书的序言写得如何。钟南山想起,自己曾对父亲说:“爸,我觉得序里,最好加上一些政治口号以及语录,最好是毛主席的,更能适应现在的形势。”


钟世藩想都没想就反驳他:“这是一本医学书,没必要加入政治口号。”


父亲著书,教会了钟南山很多道理。


钟南山于1979年到英国进修,跟随导师接触到了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专业学习,之后便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治疗。


然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治疗药物非常昂贵,而且一旦发现就已是晚期,所以钟南山工作后,一直和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寻找解决方法,这一研究就是十几年。


直到2012年,他们才找到了早期干预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也发现了两种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的老药。

 

起初,钟南山和自己的团队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这项研究,很可能没有结果。但是,最终他们却做成了。这样的结果可能无关乎奇迹或是感动上天,只是他们一旦认真起来,就只想着研究成功还有可能性,因此便忘记了失败。

 

钟南山发现的这两种老药,能使疾病的急性发病率降低24.5%,效果比得上国外的进口药,但是价钱却只有进口药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这对广大的基层病患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

 

钟南山希望在全国推广这些既便宜又有效的药物,但是一名进口药的药商却坐不住了,三番五次拜访钟南山,劝他不要推广。

 

钟南山知道,一旦药物在全国普及,那些昂贵的进口药自然没有了市场,于是他毅然回绝道:“我们经过实验,证实了我们的药物和你们的产品疗效是一样的,我是医生,每个病人的健康才是我要考虑的。”

 

药商不肯死心地说:“现在全国的医院效益都不好,医药收入,对医院来说很重要,钟医生,您得适应现如今的形势!这样,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没想到,一听见“适应形势”几个字,钟南山勃然大怒,拳头狠狠地锤向桌子。药商果然懂得“适应形势”,顿时不敢再说下去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把药物卖得贵一点,医院就能多赚一点钱。面对同样的疗效,但是价格却天壤之别的两种药物,钟南山坚持选择了对病人更有利的那一种。

 

他的眼睛只看得见自己热爱的医学,只看得见自己身边的病患,却看不见蝇营狗苟的勾当。钟南山表现出与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同的精神面貌。


他不利己,只利病人,他不精致,更准确地说,他非常粗糙、耿直,因为他不顺从、不圆滑、不粉饰。但是,也只有这样的钟南山,才能在非典时期喊出:“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因为他知道,不能把自己的努力和知识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做事不能走神,更不能走偏。正是这样的钟南山,在今天的疫情之下,也喊出了真相、喊出了真实数字、喊出了真实结果。

 


很多同辈医师评价钟南山,“像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然而,在非典过去十年后的2013年,曾有人质疑钟南山的言论。

 

那一年,雾霾像一片乌云,笼罩着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环境问题忧心忡忡。此时,钟南山倡议室内禁烟,并表示“雾霾比非典可怕得多,任何人都跑不掉”,希望以此来推动大家重视环境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人挥舞着笔杆,攻击钟南山的学术观点,给他贴上了“哗众取宠”的标签,不过今时今日,谁是谁非已经一目了然。对于当时的恶意诋毁,钟南山却没有太放在心上,他说:

 

“问心无愧,最重要的感受就是问心无愧。我讲的东西我自己负责任,我不会乱讲,也不会哗众取宠,我绝大多数的发言都是有根据的,是做了很好的调研,才讲出来的观点。”

 

他认为,雾霾跟呼吸疾病关系最为密切,而自己就是一名呼吸病医生,所以自己是从自身的业务、从老百姓的民生出发,来提出看法的。钟南山在采访中坦然道:
 
“我从来没想到用这个来出名,因为我的名不在这儿出,另外,我也不需要用这个作为出名的舞台。”
 
医生的舞台在病床上、在手术台上、在书案上、在实验室里、在问诊室里,却从来不在商业交易里,不在媒体上。
 
无论被多少人以“英雄”二字冠名,钟南山从没把自己当成过是一个伟人,或是网红明星,他只拿自己当一个普通的胸肺科医生,不会为了什么目的而表演做戏。


三、

“治病,也要治心”


钟南山曾对自己“南山班”的学生说:“我们的重点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这正符合“下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所讲的道理:

最容易治好的,是一个病人的病,因为病已经被发现了,但是即使治好了病,这个人也如同遭了一场大难,再难回到原本的健康状态;

比较难做到的,是在疾病没有显现之前,就及时地调理人本身,从而让疾病没有机会侵蚀人体;

而最难做到的,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去治理更复杂的疾病,这种疾病,有时不只在身体里,还会在心里。

从“下医”到“中医”,再到“上医”,不是把医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医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想成为一个好医生,首先要有好的医德医风,能够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为病人服务;其次,光有这种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还不够,还必须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疗经验基础、广泛的知识面,才能算是一个好医生。

在医术和医疗经验方面,钟南山下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苦功夫,促使他从不成熟走向了成熟。

1971年,钟南山还只是广州医学院的一名急诊室大夫,虽然出身医生家庭,也学习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是他的实际经验还尚不丰富。

有一次,他接收了一个口吐鲜血的病人,经过简单了解,他得知病人曾患有肺结核,因此,钟南山下意识地将病因诊断为咳血,并将病人送至结核病防治所做处理。

正在他沉浸在第一次独立完成急救任务的喜悦之中时,内科主任联系到了他,原来那个病人并不是咳血。后来,外科医生对病人进行了手术,在病人的胃里发现了一根鱼刺,刺正好扎在胃黏膜的小动脉上,这才导致病人大量吐血。

这次误诊事件让钟南山遭受到打击,他常常后怕,万一手术晚了一点儿,病人很可能身亡。钟南山第一次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基础经验不足,更自责险些让一条人命丧于自己手中。

从此,钟南山在工作时,会主动仔细观察每一位同事是如何询问病情、开单治疗的。白天忙完一堆工作,他常常深夜学习、做实验,想尽快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久而久之,很多同事都奇怪地发现,钟南山像是变了一个人,为了学习,整个人瘦了一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说爱笑,而是变得面容严肃,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

就是在这场洗礼之后,钟南山才逐渐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沉稳、渊博、可靠。

医者心术,是指一个医生要用心学习医术。但这个“心术”,也代表着价值观。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是从一开始就根本不配做医生的。

钟南山自认为自己很普通,但他却认为自己的这份医生职业很神圣。

所谓的好医生,就是在为病人提供精湛医术的同时,也用一颗仁心,来救治病人的心伤。


钟南山曾面对过这样一个女病人。女病人问钟南山:“我的病比较重,还能不能够生二胎?”

钟南山了解她的病情,她的肺部情况很差,所以说:“如果你一定勉强要生二胎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我的建议是,你最好不要生。”

女病人听了,脸上表现出为难,钟南山见状就问了一句:“是不是你不想生,而是你的家人或是什么人一定要你生?”

女病人马上掉下两行眼泪,这下钟南山明白了,自己一定讲到了她的心里,于是他就说:“必要的时候,我可以跟你的丈夫或是家人谈谈我的看法,为了你的身体,也为了你第一个孩子的身体,我会劝他们不要强迫你生二胎。”女病人感激万分。

钟南山这样形容自己:“总的来说,我骨子里是非常感性的,因为我很重感情,有时候对一些病人,我还是常常基于一个感情的基础,治病也要治心。


上医者,就在于既能治病,也能治心。

然而,从心到心,向来没有捷径。钟南山从不走捷径,他选择的是,走出一条“医国医心”的大医之路。

耄耋之年,仍愿意肩负起举国上下对他的期望,拼命地工作,看来这只是出于钟南山的个人习惯——敬畏心、专心、爱心,早已是他的习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笔记侠好文推荐:

论“韭菜”的自我修养
你是什么动物?
稻盛和夫:时刻保有谦虚之心,热爱之情
提高记忆力的6种方法 | 深度好文



点我,走过困难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